红色市集 一站解忧

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兴会 通讯员 张玲

肩上搭着一条白毛巾,老师傅手法娴熟地推拿穴位。68岁的何文学眯着眼感慨:“这手艺真好,我这僵了好几天的肩膀终于松快了!”

11月14日,走进樊城区旭东路社区,只见红色市集正举办得热火朝天。推拿按摩、健康咨询、艾灸体验……这些贴近民生的服务,皆是社区党委联合辖区单位专门为居民准备的。

旭东路社区这种从“小切口”入手、切实解决居民生活需求的模式,令人眼前一亮。社区党委书记陈士杰表示,这正是他们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体现——把服务做到百姓心坎上,让治理成效在家门口彰显。

精准对接需求,将服务送到心坎上

在玉龙湾小区广场,红色市集热闹开张:义诊台前,居民有序排队;爱心理发师手法娴熟利落;政策咨询点的工作人员耐心解答问题。据了解,这样的市集每年会在16个小区轮流开展,已成为社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过去,是我们提供什么服务,居民就接受什么;现在,是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想办法提供什么。”陈士杰介绍,社区构建了“居民点单、支部报单、党委接单”机制。各小区党支部的党员平时走访摸排,精准掌握居民需求,社区党委再统筹协调辖区医院、商户等资源,使服务更贴合需求。

记者注意到,这种“精准滴灌”式服务,既避免了资源浪费,也赢得了居民的口碑。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社区党委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要求,转化为一件件具体可感的民生实事。

党员冲锋在前,破解“老大难”问题

来到阳光水岸小区,几位居民正在新改造的水管前接水。“现在水质清澈,水压也稳了。”居民李国红拧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出。

谁能想到,半年前这里还饱受供水管道老化之苦——水质浑浊、水压不足、路面渗水。

改变始于5名党员志愿者主动站了出来。他们多次与水务公司联系,组织召开了三方协调会,施工期间更是全程在现场值守。党员张小汉说:“那段时间,我们既是政策宣传员,又是矛盾协调员,同时也是质量监督员。虽然辛苦,但看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值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旭东路社区党员以行动诠释了何为“走在前、作表率”。这种党员带头、多方联动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居民成为主角,共建共享“大家庭”

翻开社区居民的活动相册,一张金秋赏菊露营的照片显得格外温馨:居民们各自带着食材,大展厨艺,现场热闹得如同大家族聚会一般。“大家一起洗菜做饭,有说有笑,邻里关系更亲近了!”参与活动的赵琴回忆道。

据了解,在党员骨干的带领下,社区已组建6支文艺团队,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这种转变,正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走在如今的旭东路社区,红色市集热闹非凡,党员志愿者随处可见,居民议事热情高涨。这些看似细微的变化,汇聚成了基层治理的大气象。陈士杰表示,社区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推动党的服务更贴民心,让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