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周红南 通讯员 张艳
11月17日,刚晴了没几天,天空又开始下起小雨。南漳县武安镇陈家集村党支部书记叶守乐一大早便踏入田间仔细察看墒情。只见雨水顺着规整的沟渠顺畅地排走,田间没有一处积水,十天前播下的油菜、小麦已经钻出嫩绿的新芽,在风雨中顽强挺立。看到这一幕,叶守乐这才安心地走向本村种植大户、湖北陈家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友辉的办公室。
此时,彭友辉正架起暖炉烧水泡茶。见叶守乐进门,他笑着递上一杯热茶,说道:“要是搁在以前,早就为积水心急如焚了。现在有科技兜底,总算能松口气了!”两人围坐在炉边,细细谋划着冬日田间管理的细节。
陈家集村现有耕地4300亩,常住人口2700余人。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部分田块逐渐陷入“种不了、种不好”的困境,甚至出现了撂荒的情况。
破题的关键在于改革。村党支部主动牵头,将分散的土地从农户手中集中流转过来,再以集体名义与种植大户签约。“承包费全额返还给农户,集体不额外收取一分钱管理费。这样既保障了村民有稳定的收入,也方便大户开展规模化管理。”叶守乐介绍。除彭友辉一次性承包1700亩外,另有4名种植大户合计承包800亩,剩余土地也向种植能手集中流转,真正实现了“能者耕种、规模经营”的良性格局。
“多亏村里组织挖机冒雨作业十几天,把所有田块的排水沟都挖得整整齐齐。”今年40岁的村民邹兵承包了300亩地,他说自己还有一点点地没种,天一晴就能种上。邹兵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他能吃苦,是个干活的好手,叶守乐便建议他流转土地,扩大面积种水稻。2016年,邹兵流转土地60亩,种植水稻和小麦。叶守乐出面担保,帮邹兵贷款买了一台旋耕机。当年,邹兵种地收入4万元。2017年,邹兵卖粮收入7万元,顺利脱贫。如今,他承包土地300亩,不仅早就脱贫致富,还承接了邻村多个基地的耕地业务,逐渐富裕起来。
作为村里最大的种植户,彭友辉对今年上半年的收成比较满意。在经历高温、干旱等不利天气的情况下,能有这样的收获,他说这得益于水稻单产提升中农机装备与农艺技术的集成。
9月以来,我市出现持续阴雨天气,影响秋播进度。面对这种情况,彭友辉运用“带水旋耕+无人机飞播”等新技术,硬是在不利天气中抢回了播种进度。
彭友辉是一名退役军人,2017年在陈家集村流转土地1700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如今,公司配备有拖拉机、无人机、育秧机等多种设备,不仅保证了自有土地的耕种,还为村民提供“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光国家的农机补贴就有20多万元。”彭友辉感慨道。
面对滞后的秋播进度,单靠苦干已经无法解决问题。陈家集村打出了一套“科技组合拳”:优选品种,推广“楚香40”“轮选112”等抗冻优质品种,从源头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机械开沟,组织挖机冒雨作业,深挖排水沟渠,确保田间无积水,为播种创造基础条件;创新农艺,抢抓晴天窗口期,实行“灭茬翻耕+精量细播”等机艺融合模式,大幅提升播种效率和质量。终于,在11月16日前,油菜、小麦全部播种完毕。
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在陈家集村重点推广的“一种模式、六项技术、八型机械”集成方案,正是通过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解决了小农户的生产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新路径。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传统经验”到“拥抱科技”,从“抢种保收”到“精管提质”,陈家集村的秋播图景,全景呈现了在政策支持与科技赋能下,该村正在发生的悄然改变。窗外的秋雨依旧淅淅沥沥,但陈家集村党支部会议室里暖意融融。种植大户和村民代表们围坐在一起,炉火正旺,茶水飘香,大家商议的不再是“如何抢种”,而是“控旺比例”“除草时机”“叶面肥配比”等精细化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