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医生看病有“两件宝”:一张白纸一本书

作者:赵玲

全媒体记者 赵玲 实习生 徐陈静 通讯员 姚敏 肖清心

近日,90岁的周爷爷(化姓)给本报记者发来一封感谢信,信中情真意切地赞扬了襄阳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张安兵。这位老人为何提笔写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家住襄城区的周爷爷,晚年生活原本充实而精彩。今年三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怪病”让他几乎失去了自理能力。

“一开始双膝肌肉骨骼僵硬疼痛,以为是吹空调受了凉。”老人在信中回忆。口服药物、按摩、贴膏药都试过了,但膝关节的疼痛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向上蔓延至大腿和肩胛部位。与此同时,他出现了食欲锐减、体重下降和全身乏力的新症状,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几乎不能动了。最让周爷爷痛苦的是,因患有前列腺增生,每晚需要起夜四五次,而每一次从床上撑起身子,都成了一场煎熬。

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周爷爷在家人的陪伴下,走进了襄阳市中心医院南院区风湿免疫科张安兵医生的诊室。

一进诊室,张安兵那句“老爷子,请坐”,让周爷爷心里一暖。

接下来,张安兵的操作更是让周爷爷觉得“找对了人”。“他看完病历,就拿过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周爷爷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张安兵在纸上写了几行字,指着说:“您这种全身疼痛,一般就三种可能……”他像画地图一样,把“风湿性多肌痛”“骨关节炎”“骨质疏松”三条路摆在面前,然后根据症状,一条条分析,排除了后两种,在第一种后面打了个问号,算是初步定了方向。随后,张安兵转身拿起一本医书,翻到讲风湿性多肌痛的地方,一边念,一边用大白话解释给周爷爷听。“这么一讲,我心里就有数了,知道自己得的啥病,为啥这么治。”周爷爷感慨。

开完药,张安兵怕老爷子年纪大,记不清怎么吃药,又抽出一张白纸,把每种药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写得一清二楚。这张手写的“服药说明书”,成了周爷爷的“定心丸”。

“我问张医生,吃药能管用不?我现在实在难受。他信心满满地告诉我两天后会感觉轻松些。”周爷爷说。次日复诊,周爷爷的疼痛感果然明显减轻。半个月后,他已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更让周爷爷感到贴心的是,之后每次复诊,只要用药有调整,张安兵都会重新写一份最新的服药说明,确保老人回家后用药“零误差”。

11月6日,在襄阳市中心医院,记者见到了张安兵。

谈起周爷爷的病例,张安兵记忆犹新。“随着社会老龄化,这类患者越来越多。”张安兵解释,风湿性多肌痛以颈、肩、髋部肌肉的广泛疼痛和僵硬为特点,常导致活动严重受限。然而,因其症状缺乏特异性,常造成确诊困难,致使患者反复检查却求治无门,身心长期饱受折磨。

在张安兵看来,为老年患者细致解释病情、手写用药指导,不仅是工作习惯,更是一份责任。“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被疼痛困扰的老年人能找到正确的就医方向。”张安兵说。

在同事眼中,张安兵的“两件宝”——白纸和医书,正是他严谨与仁心最直观的体现。

“无论患者来自哪里、病情轻重,张主任总会耐心解释、细致沟通。”一位科室同事感慨道,他习惯用画图讲解病情、手写用药说明、翻阅医书求证,只为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明明白白看病,安安心心吃药。

这份细致让众多患者受益。16岁的欣怡(化名)被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后,张安兵团队充分考虑她年龄小、未来有生育需求,在药物选择与剂量上反复斟酌,最终助她渡过难关。

张安兵与科室的共同成长,也是襄阳风湿免疫学科发展的缩影。2009年,他作为专业人才被引入襄阳市中心医院,为当时尚处萌芽阶段的科室注入了“强心剂”。

“虽然风湿性疾病十分常见,过去却有许多患者得不到规范治疗,部分患者甚至不得不奔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求诊,连简单复诊也得舍近求远。”张安兵回忆,解决这些问题是建科的“初衷”。

多年来,张安兵带领团队从无到有、从有到强,逐步填补襄阳地区风湿免疫领域的多项空白。

如今,作为享誉鄂西北的王牌专科,诊室里总是挤满了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

作为襄阳市医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张安兵牵头成立风湿医联体,定期举办基层培训班,组织团队深入县市开展“义诊+授课”,致力于将规范的诊疗理念辐射至整个区域。自1994年从医,他已坚守了三十一个年头。在周爷爷这样的患者心中,他的“好”,不在于头衔有多响亮,而在于他肯花时间俯身沟通,把复杂的医学知识“翻译”成老人能听懂的话。

“医者仁心,既藏在那张写满关爱的医嘱里,也藏在他为推动区域医疗进步的每一次奔波中。”一位同事这样评价。张安兵用三十一年的坚守证明,好医生的标准,在于让每位患者明明白白看病,也在于扛起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人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