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智”“而上 向“新”而行

——三环锻造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
作者:殷素

全媒体记者 殷素 通讯员 汪锋

初冬时节,走进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简称三环锻造)数字化生产车间,只见工业机器人伸展灵活的臂膀,精准夹起通红的锻件,锻造、检测、转运全流程一气呵成;加工中心里,设备高速运转,实现微米级精细加工,误差不超过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

“过去是工人追着生产线跑,现在是生产线跟着数据转。”三环锻造生产部部长李奎付介绍,自启动数字化转型以来,公司搭建人、机、物、能全面互联的物联网系统,推动“设备自动化”升级为“系统智能化”,建成数据驱动、智慧决策的现代化智能工厂。“这也是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要求的生动实践。”李奎付说。

智能工厂里,1000余个传感器遍布生产环节,捕捉温度、压力、能耗、尺寸、转速等各类数据;总控大屏上,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数据实时呈现,动态分析图表为决策提供支撑。

“企业的核心突破是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入生产全链条。”李奎付介绍,企业上线了产品数字化研发设计平台,实现研、产、供、销信息系统全面集成,同时打造工厂虚拟仿真系统和智能信息模型,优化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制造等各环节工作。

在智能工厂生产车间,机器人将一件件毛坯转向节送入精密数控机床进行加工。5分钟左右,这些毛坯转向节就变得光滑了。机械臂来回舞动,将数控加工中心内“沐浴”完毕的带臂转向节放在工位上,传送至物流包装箱。

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成效显著。以毛坯锻件制造为例,过去,要经历下料、锻造、热处理等分段式多个环节,耗时5天;现在,通过精密锻件全流程数字化制造模式,可实现“一个流”精益化敏捷生产,制造周期缩短至1天。李奎付告诉记者,得益于数字化转型,企业运营成本降低23%,产品不良品率下降14.02%,生产效率提升16.67%。

目前,智能工厂的应用场景已应用到三环锻造生产经营各环节,对提质、降本、增效起到了显著的“催化作用”。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这套智能体系成为企业开拓新领域的核心支撑。通过构建复杂锻件多元智能化管理模式,三环锻造实现模具3D打印增材再制造、转向节近净成形制造等重大技术突破,顺利进军新能源乘用车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三环锻造不仅实现了自身突破,更形成了产业带动效应。截至目前,三环锻造已协助8家配套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构建起“龙头引领、协同升级”的产业生态。

“我们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重点攻关轻量化材料应用、智能化生产等技术,深化与头部新能源车企的合作。”三环锻造负责人表示,“十五五”期间,企业将把新能源业务占比提升至总业务量的50%,努力成为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