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赵玲 通讯员 龚波 李小芳 刘晓东 文/图
近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里上演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生命保卫战。一名产前被确诊为先天性膈疝、肠旋转不良的胎儿,须紧急接受剖宫产并同步实施膈疝修补术。该院产科、小儿外科与手术室迅速联动,开启以秒为单位的救援“竞速”。
在这场生死营救中,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自主研发的“改良式婴幼儿电动吸引装置”,在黄金急救时间内完成气道清理,这意味着该院在新生儿急救领域实现关键性技术突破,高危新生儿将获得更安全的生命护航。
改良吸引装置扭转“战局”
在这场救援中,该院手术室2024年院级护理双新项目“改良式婴幼儿电动吸引装置”成为扭转“战局”的“生命引擎”。这一创新装置在原有的单瓶吸引系统基础上,增加了一次性胸腔闭式瓶,将过渡装置隐匿于新生儿保暖辐射台下层,实现“预启动—零延迟—即弃式”全流程优化。
传统的单个玻璃瓶存在易破裂、易感染弊端以及中心吸引管道堵塞风险。“改良式婴幼儿电动吸引装置”则具备压力智能调节、吸引管长度适配等优势,通过即弃式设计降低消毒成本,经文献查证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接到急诊手术电话通知后,该院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提前将药品、抢救设备等准备齐全,包括“改良式婴幼儿电动吸引装置”。当新生儿娩出后突然面色青紫、啼哭骤停,专科护士迅速启用该装置,瞬间清除大量堵塞新生儿气道的分泌物与羊水,帮助新生儿发出啼哭声,成功抢回新生儿的自主呼吸,为后续救治赢得黄金时间。
黄金60秒里的生死博弈
《新生儿复苏指南》明确规定,剖宫产新生儿娩出后须在1分钟内完成气道清理并建立自主呼吸,这不仅是医学标准,更是维系生命的“黄金时间线”。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每延迟30秒,新生儿脑组织氧饱和度将骤降12%;若5分钟内未能恢复呼吸,无氧代谢引发的代谢性酸中毒将导致脑、心、肾上腺等重要器官血流锐减,不可逆的多器官损伤风险呈指数级攀升。这场以秒为单位的救援,既是对医护团队应急能力的极限考验,更是对医疗设备时效性与可靠性的终极验证。
技术革新背后的生命承诺
该装置投入临床后,其价值持续显现:新生儿自主呼吸建立时间平均缩短至22秒,手术室感染发生率显著下降;巡回护士操作效率得到提升,接台手术周转时间大幅压缩。这些数据的背后,是“被动抢救”向“主动护航”的转变——每一次的装置优化迭代,都在重构新生儿急救的时间标尺;每一次临床应用的突破,都在延伸生命守护的安全边界。正如产科和儿科医生所言:“这不仅是医疗工具的升级,更是医学人文关怀具象化的生动实践。”
在手术室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该院专科护士团队以毫米级的操作精度、秒级的响应速度,诠释现代医疗“精准护理”的深刻内涵。从装置研发到临床转化,从单点技术突破到系统流程优化,这场技术革新的背后,是“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以及医者用科技托举新生希望的永恒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