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赵玲 通讯员 龚波 王海萍 刘晓东 文/图
“刚做完手术的这侧胳膊不能测血压,若在那边胳膊置管,血压监测就成难题,我是不是没救了?”患有高血压的李女士在乳腺癌术后陷入两难抉择——既要每天监测血压,又要进行PICC置管保证后续化疗。这不仅是个人困境,更是我国300万中长期静脉治疗患者共同面临的生死考题:传统PICC置管术因肢体功能限制、感染率高、脱管风险大等问题,导致约3%—8%的患者被迫中断治疗,尤其是放化疗患者、血管畸形儿童等群体,每一次穿刺失败都可能意味着生机流逝。
面对这样的临床困局,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PICC门诊创新开展隧道式PICC技术,通过在皮下构建“隐形隧道”,将导管出口巧妙设计在胸壁区域。这项创新不仅破解了李女士“无臂可用”的难题,更使导管相关感染率、脱管率断崖式下降,为“无处下针”的特殊患者重启生命通道。
皮下隧道再造“隐形生命线”
乳腺癌术后化疗的李女士,在治疗期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她有高血压病史,每日需监测血压,但手术后的患侧胳膊禁止测量血压,若在另一侧进行PICC置管,血压监测将成为难题。
在该院PICC门诊,专科护士白嫣然为李女士设计的颈内隧道式PICC置管术,巧妙地将导管末端“埋藏”于皮下,如同在皮肤下开通了一条“隐形隧道”——导管从颈内静脉进入,在皮下穿行5厘米后,出口置于胸壁特定位置。这样既能绕开血压监测区,又能避免导管随手臂摆动摩擦血管,还降低了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
化疗期间,李女士的治疗体验显著提升,更加从容地面对后续治疗。李女士感激地说:“终于不用再为测血压发愁了。”
“隧道式置管不是简单的位置调整,而是血管通路管理理念的革新。”白嫣然介绍,通过皮下隧道固定导管,有效减少了外界细菌与导管的接触,从而降低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同时,这种独特的固定方式也使脱管率大幅下降,为患者的治疗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对于需要中长期输液的患者而言,隧道式PICC无疑是理想之选,其留置时间可达一年,确保了治疗的连贯性和稳定性,避免了频繁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便。此外,导管大部分位于皮下,减少了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干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数据显示,隧道式PICC置管将导管留置时间从平均90天延长至180天,为肿瘤、急危重症等患者争取到关键治疗期。目前,该技术成功应用于早产儿、百岁老人等特殊群体,最小患者仅出生7天,最大龄患者95岁。
1.3毫米导管闯关“巴掌宝宝”血管
近日,该院新生儿监护室的暖箱里,出生7天、体重仅3350克的“巴掌宝宝”小辰辰让全场屏息。他的血管极其纤细,血管壁薄如蝉翼,PICC置管难度极大。
该院PICC专科护士贾玮玮拿出特制的4Fr导管(直径1.33毫米),在超声引导下为小辰辰置入导管。
“进针角度必须控制好,手抖一下就穿壁。”贾玮玮的额头沁出细汗,导管如绣花针般在血管内“跳芭蕾”。
45分钟后,营养液终于顺畅流入,这场“针尖上的生命接力”为小辰辰的健康成长打开了生命通道,也创下该院最小患儿PICC置管纪录。如今,小辰辰已顺利度过危险期。
硬核守护里藏温度
“张姐,今天给您备了菊花茶!”每周三上午,宫颈癌患者张女士都会准时推开门诊“静疗小屋”的门。白嫣然特意调低灯光,将PICC导管出口避开她手术疤痕的位置。“她们连我爱喝什么茶都记得。”张女士感慨,化疗最难受时,护士塞给她的图文版《导管护理手册》让她的焦虑缓解了不少。
这份温情也顺着网线“爬”进大山。保康县的王大爷每次维护导管要转3趟车,如今护士通过手机视频教他老伴消毒:“棉签得顺时针转三圈,就像给导管‘搓澡’。”PICC门诊架起的视频指导服务,让偏远地区的患者能“隔空问诊”。有老人在送来的感谢信中写道:一管连心命,双手护安康。
在该院PICC门诊的工具箱里,藏着些“土发明”:防抓挠的“导管小棉袄”、防水的“洗澡透明贴”、给孩子的“汪汪队换药贴”……这些都是该院护士们从患者需求中琢磨出的“神器”。“有老太太说贴膜导致皮肤痒,我们就试了20多种贴膜材料。”贾玮玮说,每位患者的血管状况和病情不一样,这也是我们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方案的初衷。
该院甲乳科护士长杨金芳告诉记者,每一根导管都是生命的纽带,PICC门诊团队每年要为1500名患者开辟“生命通道”。她们更在意那些“看不见的事”——肿瘤患者化疗时,她们会悄悄把冰凉的耦合剂捂热;给患儿穿刺时,口袋里总备着卡通贴纸。“技术解决的是病情,但我们要照顾生病的人,成为患者最安心的依靠。”贾玮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