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赵玲 通讯员 龚波 窦青云 刘晓东 文/图
近日,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高度依赖病房(HDU),68岁的脑卒中气切患者赵先生正接受一项特殊治疗:专科护士用无菌棉签将0.01%阿托品溶液精准涂抹于其舌下腺导管开口处,随后以每秒2圈的频率进行环形按摩。这项被称为“黏膜靶向给药联合生物力学干预”的创新技术,成功将赵先生的日均吸痰次数从12次降至4次,流涎量减少53.6%,为后续拔管创造了关键条件。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约330万,其中气切患者流涎这一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实则成为影响患者康复的重大障碍,不仅降低了患者的舒适度,更易引发误吸、呛咳乃至肺部感染,成为康复路上的“隐形杀手”。在高度依赖病房(HDU)的临床一线,面对脑卒中气切患者因吞咽反射减弱、口腔肌肉功能失调而频发的流涎问题,该院重症康复专科护士团队正以创新之举,为患者寻找生命的转机。
被忽视的“致命威胁”
68岁的赵先生,因突发大面积脑梗死被紧急送医,虽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却留下了气管切开和反复肺部感染的隐患。入住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后,医生发现,流涎导致的隐性误吸,正是赵先生病情出现反复的“罪魁祸首”。
“气切患者的流涎问题,比普通脑卒中患者更为棘手。”该院重症康复专科韩丹护士长翻看着赵先生的病历,上面记录着赵先生近三个月来,因流涎引发的频繁呛咳、三次肺部感染及抗生素耐药的治疗困境。“气切患者的气道直接开放,一旦口腔分泌物误吸,肺炎几乎成为必然结果。”
赵先生的女儿回忆:“每天看着他因为呛咳憋得满脸通红,我们却束手无策。这几个月,光是因肺炎就反复发烧了五次,医生说再这样下去,肺功能会彻底丧失。”这些真实的生命困境,深深刺痛了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心。
破常规的“护理突围”
面对传统护理手段的局限,该院重症康复专科护士团队展开了一场艰难的探索。团队发现,虽然阿托品能有效抑制唾液分泌,但直接注射存在心率加快、瞳孔散大等风险。如何将药物精准作用于口腔,同时避免全身副作用?团队成员连续两个月“泡”在文献库中,结合药理学原理与重症患者的特殊生理状态,提出“局部涂抹+精准按摩”的创新方案。
该方案利用口腔黏膜吸收快、副作用小的特点,将阿托品溶液精准涂抹于患者舌下、颊黏膜等部位,并配合专业按摩手法,促进药物渗透吸收,直接作用于唾液腺,从而减少唾液分泌。
在实施前,团队进行了严谨的预实验,通过调整阿托品溶液浓度、优化涂抹剂量与按摩时间,确定了安全有效的治疗参数。针对赵先生的病情,护士们每日进行两次口腔涂抹按摩,每次用无菌棉签蘸取适量稀释后的阿托品溶液,轻柔涂抹于赵先生口腔黏膜表面,随后采用环形按摩手法促进药物吸收。
生命在细节中获转机
在赵先生的治疗过程中,这一创新疗法展现出了惊人效果。首次涂抹后的24小时,护理记录显示“流涎量减少约0.8g”;三天后,原本每天需要进行12次的吸痰操作减少到4次,流涎量由原来的2.8g降至1.3g;更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两周治疗,赵先生的肺部感染指标显著下降,复查CT显示炎症明显吸收。随着流涎问题的缓解,赵先生顺利开始了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为后续拔管及康复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治疗过程中,团队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通过持续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口腔黏膜状态及瞳孔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为防止药物残留引发不适,每次治疗后都会用生理盐水对患者进行口腔清洁。
目前,这一创新疗法已在科室推广应用,累计为50余名脑卒中气切患者解决了流涎困扰。这种基于临床需求的护理技术创新,不仅彰显了该院重症康复专科护士的专业价值,更为脑卒中康复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未来,团队将继续聚焦临床难题,以创新驱动护理质量提升,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护理服务。